纽约时装周秀场之外,这些潮人潮鞋上脚图美到爆~
昱辉阳光计划2012年将产能提升至10,000吨。
近10年来,尚德经历过高歌猛进,也遭遇过行业低谷,亦是中国光伏产业兴起、调整和发展的缩影。如今,尚德电力已成功跻身全球顶尖的太阳能企业之列。
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2010年2010年1月19日,阿联酋,阿布扎比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博士,因其为太阳能工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而获得2010年扎耶德未来能源奖(ZayedFutureEnergyPrize)入围奖及35万美元奖金。尽管争议仍在,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无锡尚德产能达到540兆瓦,销售收入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这为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因为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而现在,尚德电力搜罗了全球光伏产业半数以上的华裔科学家,并吸引国外著名的光伏材料学专家纷纷加盟。
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一位投资人解释,这是当年投资尚德的理由之一。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施正荣经常在海外市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一些企业也借机圈地,把光伏当成像房地产和煤矿一样可以挣快钱的行业,光伏企业可谓遍地开花。
在全球经济尚不景气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对华反倾销再度来袭,对光伏业影响也是较大的。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美国销售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大概在每瓦0.75美元左右,而美国公司的平均价格约在0.97美元/瓦左右。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新能源板块中已经有39家上市公司公布2011年年报,合计净利润同比下滑9%,天威保变等公司的业绩降幅甚至超过90%。如天威保变下属新能源公司就受到严重影响,公司新能源企业投资收益为-12095万元,较上年度下降33608万元,下降幅度为156.22%。
3月21日凌晨,美国商务部设定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关税最高税率4.73%,最低为2.90%。同时,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在进行相关调查,预计于2012年年底之前完成。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光伏大国,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98%的销售依靠出口。华泰证券郭春燕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光伏行业更是反倾销袭击的重灾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积极应对双反调查是必须的,但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新能源板块业绩遭遇滑铁卢主要是受到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子行业的拖累。
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现状至今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这导致国内光伏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因此,一旦未来出口受阻,国内光伏业目前遭遇的产能过剩和价格下滑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那么,作为企业应如何自救呢?大多光伏企业自找出路,将生产基地转移海外。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10强:尚德电力中国、FirstSolar美国、英利绿色能源中国、天合光能中国、阿特斯中国、夏普日本、晶科能源中国、SunPower美国、韩华韩国、京瓷Kyocera日本,其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除了单独在海外设立工厂外,也会有光伏企业选择与海外工厂合资、合作的方式,将产能转移出去。我们将考虑未来在美国建厂,并且打算通过第三地来向客户供货。
欧洲市场如果效仿美国,将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致命打击价格确定后,该制度有望于7月开始实施,发电企业的业务计划预计也将全面铺开。
风力发电被定为23.10日元,小型水电站按不同规模定为30.45~35.70日元。收购期间除家用太阳能(10年)和地热(15年)外均设定为20年。估算委员会将在本周内向经产相枝野幸男提交该草案报告。为确保盈利,定价基本接近发电方要求。日本经济产业省可再生能源发电收购价格估算委员会25日决定将太阳能发电收购价定为每千瓦时含消费税42日元(约合3.25元人民币)为确保盈利,定价基本接近发电方要求。
日本经济产业省可再生能源发电收购价格估算委员会25日决定将太阳能发电收购价定为每千瓦时含消费税42日元(约合3.25元人民币)。价格确定后,该制度有望于7月开始实施,发电企业的业务计划预计也将全面铺开。
估算委员会将在本周内向经产相枝野幸男提交该草案报告。收购期间除家用太阳能(10年)和地热(15年)外均设定为20年。
风力发电被定为23.10日元,小型水电站按不同规模定为30.45~35.70日元到现在为止太阳能行业的洗牌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展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这些举措有望令每瓦成本从此前预计的0.74美元降至0.70-0.72美元。预计这两个季度同样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其实,行业整合扮演的角色非常小,但是随着困难企业寻找方式避免走向破产,其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也许说再见不容易,但却是明智之举。
GTAdvancedTechnologies不断推出更好的设备,寄希望于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效率更多的原材料。降低供应链上成本 随着设备质量变得越来越好,效率越来越高,多晶硅市场也在经历同样的合理化整合。
FirstSolar与SunPower只是头羊罢了,像英利、尚德电力和天合光能等制造商都可能采取类似措施,降低成本,将部分未利用供应链进行合理化。目前,太阳能制造商在销售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很多产能被闲置,而现在正是淘汰那些低效产能工厂的时候了。
太阳能制造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随着市场需求开始平稳,光伏市场出现极度的供过于求。EnergyConversionDevices、EvergreenSolar和Q-Cells因彻彻底底的财务失败而相继破产、倒闭,这里仅举几例。
像2011年一样,这个过程将会非常的痛苦。上周,FirstSolar宣布将关闭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工厂,并确定闲置马来西亚工厂的四条生产线。现在的趋势是,要不进行合理化,要不停止低成本市场的高成本供应。就在上周,甚至有传言称,阿特斯阳光电力成了收购目标,尽管这一传言很快被否认。
更加合理化 最近几个季度,随着价格下跌,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出现库存减记。预计该举措将缩减产能125MW,导致5100万美元-6900万美元的开始,但有助降低每瓦成本以及资本支出。
但是,那些最优秀的制造商终将会胜出。据GreentechMedia报道,目前维持运营的多晶硅制造商只有六至七家,赛维LDK和昱辉阳光就是其中的两家。
SunPower宣布,公司将关闭菲律宾的Fab1工厂。供应链肯定会将被缓慢的削减,光伏市场将逐渐过渡到一个更为可持续性的状态。
评论列表